汉代桓宽说过:“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。”
翻开历史,车就是致富的工具,也是富人的标志。
在古代,人们拥有牛车、马车都是很不错的。
到了科技化的时代,小汽车已经 取代了牛车马车,也一度是打工人的梦想。
但是这几年,你应该发现了,车子已经成了打工人的累赘。
图片
01
作为70后,我小时候生活在山沟里,村里最好的车,就是一台拖拉机。
拥有拖拉机的人,看到熟人,就停下来,让搭车回家。搭车的人,无比幸福和感激。
村里的砂石路,颠簸到人反胃,还是挡不住想搭拖拉机的热情。
没有人敢想,自己会拥有一台小车。
到了2000年之后,村里的砂石路,变成了水泥路。也有外出打工的村民,开回了第一台小车。我清晰地记得,那是一台二手车,两万多到手。
小车的到来,让村口着实热闹了一阵子。大家围着车,羡慕不已,问东问西。
买车的村民,很是骄傲,也真正赚够了面子。
两万多,在当年来说,算是一笔巨款。当地的房子,也就六七万一套。
不知从哪一天开始,村里的打工人,以买车开回家,作为理想目标。特别是过年,很多打工人都开车了,拉着一家老小,特别拉风。
开车去拜年,也是很不错的。亲戚们一看——某某这些年,是富起来了。
有车的家庭,无疑是“衣锦还乡”的样子,说话的底气也大一些。
当然,有一部分打工人,会贷款买车,或者租车回家过年。免得父母那句——你看某某,都开车回家了;你看你,混成啥样。
一开始,大家都是几万块的代步车为主。后来有打工人,买了十几万的车,二十几万的车,反正价格越贵,面子越大。
似乎只是三五年之间,全村的人,90%以上有车了。
有车了,打工人是说走就走,手握方向盘,一脚油门一脚刹车。确实方便了出行。
不管多忙,打工人也会抽时间去学车。想一想自己能开车,就开心呢。
就是村里的大爷,要不是年老了,也想开小车走一走。大爷想了想,还是买了三轮,也算是一脚油门,就可以溜达了。
图片
02
一样东西,如果家家户户都有了,谁都可以买得起了,就不再是“有面子”。也显得不值钱了。
村里的老人,看到小车,也见怪不怪,连围观的欲望都没有。
如果谁开车快一点,老人们就骂:“没看到村里有猫猫狗狗,不注意孩子,一点素质都没有。”一句骂声,让那些喜欢出风头的人,颜面尽失。
打工的人,开车回家的新鲜劲一过,烦恼就跟着来了。
第一,打工人本来是不需要什么小车的,是攀比心作怪而已。
你到村里,总是会看到一批小车,过完年之后,就被稻草或者油布遮盖起来。连续五六个月,都一动不动,车的地盘之下,都长了青苔。
原来,打工人继续外出打工,觉得开车出行,一路上都堵,也耗油,还没有专门的地方停放,索性就把车存放在老家。只有过年过节,才回来,开一开,免得废掉。
第二,打工人开车外出,到了工厂里,车就不知道停哪里才好。
到处都是停车收费的地方,只有偏远的郊外,才有免费的停车场,或者干脆就停荒郊野外了。
一大批车停在偏远的地方,如小树林、临时性的工地,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打理,上面很厚的灰尘。轮胎都可能自然报废。
“一年两箱油”的笑话,开始被大家津津乐道了。一整年,也就是过节的时候,加油,开回家,平时都不用。
车辆的使用率很低,这买车的必要性,完全就没有。若是停车麻烦,这累赘就体现了。
第三,打工人的钱,也不是那么好赚了。一批打工人随时都可能失业,开车的费用,也令人心痛了。
一台车,一年就走个两三千公里,但是保险费、油费、保养费,加起来就是好几千。
还有折旧费,一年就是一万多,完全有可能。
谁的钱都是血汗钱,不是大风刮来的。看到钱白白地流失,怎么不心痛呢?
你说这车卖掉吧,导致自己过年不方便,再说这十几万买的,卖出去就一两万,真舍不得。
你说不卖掉吧,每年在车上的花钱,也不少,车的实用性越来越低。
第四,打工人的工作,也没有以前那么稳定了,动不动就要换一个地方打工。
人在流动,按理说车就是给人流动带来便利。但是车每到一个地方,停车难就来了。收费停车的地方,让打工人舍不得。一个月好几百,不是小数字。
大家算一算,买车养车的费用,比打车出行,更贵。
再说了,公共交通工具,现在也多了,价格也亲民。关键是,用公共交通,不要打工人去支付成本,也不担心停车难、各种保险等。
到城里,开车出行,还没有坐出租方便。尤其是拥挤的街道里,开车就是浪费时间,干着急。
想清楚了,这每天在厂里熬十几个小时,拿着自己的工资,去养一台不怎么用的车,确实没有什么必要了。
图片
03
很多打工人觉醒了,他们不要什么小车了。过年过节,搭车回家,拼车回家,租车回家,都可以。
如果谁还贷款买很贵的车,那就是留下一个笑柄,这人怎么就活不明白,钱还要打水漂呢?
小车真成了打工人的累赘了。建议打工人,还是“按需购买”,而不是跟风,也不是碍于面子。
赚钱不容易,不要把属于生活的开支,都被车“吃掉”了。
真正的面子,就是你有存款,没有精神负担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